新闻资讯 NEWS
JN SPORTS夏日悠长,万物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在占地120亩的寒地生物中试基地,井然有序地排列着10个试验区,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近日,记者走进几个试验区大棚,被里面繁忙而有序的科研场景深深吸引。
一踏入食用菌研究室的两座大棚,看到一袋袋菌包整齐地摆放在一起,一股独特的菌香迎面而来。食用菌菌种培育是个技术活,培育时间长短不等、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尤为重要。在精心调控的黑暗环境中,菌种生机勃勃:松杉灵芝色泽金黄、圆润可爱;毛尖蘑小巧精致,紧紧抱团,还有熊掌菇、滑子菇、榆黄蘑等五十余种菌类尽情生长,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简单来说,棚里实验就是想通过探索多元化的栽培模式,在提高当地菌种产量、提早出菇期的同时,发掘引进外地品种进行驯化栽培实验,丰富我区食用菌栽植品种,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食用菌研究室副主任胡海冰给记者介绍道:“我们之前已经摘过一茬了,毛尖蘑平均每袋可以产出300到350克,滑子菇一次性可以产出3000袋呢!作物生长良好,市场效益也很好,如果接下来种植不出问题,我们将持续扩大种植规模!”
如果说食用菌是在黑暗中孕育的“宝藏”,那么花卉便是生长在阳光下的“芬芳”。两座大棚里种着十余种花卉,粉色的金鱼草、簇拥生长的母菊、色彩鲜艳的樱草、郁郁葱葱的德国景天……它们曾开在无人知晓的深山中,如今被寒地园林植物团队细心地移植到大棚中,准备为园林花卉应用出一份力。
寒地园林植物团队今年致力于探索动感红百合与本地野百合渥丹的杂交可能性,在保证花朵绚丽绽放的同时,显著增强其耐寒能力,进而延长花期,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这份美丽。团队负责人李忠华细心修理着手中的植物,“我们希望加强对大兴安岭本地花卉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驯化、栽培和育种,让花坛里绽放出自有培育的绚丽花卉,来彰显我们的地域特色与自然之美。”
无论是菌种生长江南,还是等一朵花开江南,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努力和收获总有时差,做好当下就是最好的解法。
记者走在基地的蜿蜒小道上,炽热的阳光斜照而下,将影子拉得老长。远远望去,三个身影映入眼帘,他们肩扛锄头,脚踏湿润的泥土,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忙碌而专注。
“栽培实验、密度实验、肥料实验这些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土地,细致入微地观察并记录作物生长的每一个小变化,以确保实验的精准性与完整性江南。”
“地里的品种主要引进外来品种,然后跟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最后经过品种筛选,选择出更适合本地推广的蔬菜品种。”
蔬菜团队的专家张楠、于世亮和农作物科室专家孙超介绍自己研究领域的同时,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相比较专业的称呼,他们戏称自己为“甜瓜男孩”“番茄男孩”和“豆角男孩”,三个男孩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着,不畏劳苦,将他们的专业知识与热情无私奉献给了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采访之旅的最后一站,记者紧随农作物研究室专家杜升伟的步伐,踏入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田野。在这片土地上,五百余种超早熟大豆植株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它们昂首向阳,蓬勃生长,尽显生命的旺盛与绚烂。
“我每天都要走在这片田野中观察这些大豆的生长情况,出苗率的高低、花期时机是否准确以及持续的时间,这些因素对于评估这些种子是否能在大范围内推广至关重要,不容一点马虎。”杜升伟如一位批改作业的老师,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开花、结荚、鼓粒、成熟,每一步的生长变化,都被他精确地记录在一本厚厚的大豆田间记录本上。
稼穑蓬勃,梦想熠熠,拥有向下扎根的力量,方得向上生长的繁华。除却上述的几位科研工作者,还有一些人正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抓生产,始终如一地坚守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初心。土地是不会骗人的,盎然生长的种子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原标题:《时间有种静默的力量,让植物抽薹,让梦想开花,在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时光里,他们——向上生长,向下扎根》